这个社会是浮躁的,我们不仅要克服内心的浮躁,更要不停地修正浮躁的社会对我们内心的影响,以及一个变得浮躁人的心!活着,改变世界的美很难,如能发现世界的美也不错。人总在不停地追问着生命的意义,生命就生命,实则毫无意义,也正因如此,人才可以选择自由的活法,却不是有意义的活着。好比旅行,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对现实生活叛逃的出路,然而并没有因为旅行而改变什么。我喜欢旅行,喜欢没有目的的旅行,就像去阅读一本厚重的末知世界故事书,故事里的人和事和末知的知识,让眼里的世界变得多彩、更加饱满,不断修正着判断是非对错的尺度。世界变化太快,充满着太多的变数,也许在一夜之间倾覆。我记录着,真实地展现着,因为不知什么时候是否还能再见,或者是再也不见!
摩梭末代王妃府里的玫瑰
摩梭人,一个很奇特的部落,只所以称之为“摩梭人”而不是“摩梭族”,因为它是一个未被识别民族,在56个民族中并未有其民族族别身份。但是作为“东方母系氏族的最后一朵红玫瑰”,在当今高文明的时代,仍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最古老的母系氏族体制和走婚习俗,无不让人赞叹。虽然是母权制体系,但如今的摩梭人也存在与伴侣以正式婚礼结合的事实,只是与父系社会的一夫一妻(摩梭人称为“一妻一夫”)关系有所不同,基本为招婿入赘,少有女方外嫁。
古村摩梭人家
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口并不多约万余人,主要集中在永宁坝子,阿陆摩梭人古村落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追究其源,不得提及一下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族群一直不停的在对外输出和扩散着血缘,那就是古羌人!而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应是古羌人的后代,先祖为自盐源南迁至泸沽湖畔周边居住的古羌人;再有一部分属元代蒙古军南征时候留下居住在云南四川边界一带的蒙古人。后来云南部分摩梭人被归为纳西族的支系是因为木府的兴盛导致与周边势力融合所致。目前,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的摩梭人约五万余人,有着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部落文化传承在一代一代的“口头传承、口诵经”的基础上编译成汉文对照摩梭母语发音来记录,实属不易。
摩梭阿思
在母权体制下,没有什么比祖母更权威的,摩梭民居院落中(俗称“木楞房”)的核心建筑,祖母屋也成了传统摩梭文化最为集中的体现。祖母屋——泛指现在的客厅,是接待朋友客人、议事、炊事、祭祀,祖母的起居室,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屋后设夹壁用于储存食物,屋右边为家庭主妇的起居室,屋内上火铺和下火铺,上火铺及下火铺都设有神台,火塘炉火不能熄灭,寓意生生不息。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分左柱、右柱,左柱为男柱,右柱为女柱。摩棱人在砍这两棵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上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寓意像一棵树缺一不可家庭团结,茁壮成长。在举行成丁礼时,在左柱旁举行。
阿陆摩梭古村
阿陆摩梭人古村落里的木楞房建筑结构一般为四合院形式或三坊一照壁,配上柴房、围墙,就形成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内分经堂、正房(祖母屋)、楼房(上层为花房、下层做杂物间和音厩)。正房一般为坐北勇南或坐西朝东,与楼房相时。上方为经堂,下方为毫厩,中间是院坝;楼房的二层分隔成若干介小单间,作为成年女子的卧室称之为花养,楼下为杂物间。因房的四围墙壁都是用两丈多长的树干砍成方形后模排垒成,故称“木楞房”。
木楞房
世代摩梭人生活的地方在地理位置都是极度的封闭、贫寒的,一直以来,对外交往、变流非常的困难,所以马帮在摩梭人生活中扮演了极度重要的角色,它的作用是物资交换、传递信息、改善摩梭人生活等,摩梭男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经济中担负重要的角色,地理的闭塞,让马帮在部族生活中获得极大的声望和作用!马帮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冒险精神!只要走上了马帮路,就等于立了军令状,是死是活,是找钱发财还是血本无归,全靠马帮自己的运气和能耐了。
硬化地面
在过去,众所公认,能干马帮的都是些勇敢的人,是些意志坚定、能力高超的人。对要生存、要发展的马帮来说,冒险并不仅仅是拿生命财产作孤注一掷,而是需要非凡的胆识、坚韧的毅力、勇敢的气魄和卓越的智慧等等一系列美德。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们身上正好体现了这些东西。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命”。而摩梭的女人则世代以种地、织布为生。农闲时,妇女们会在自家的屋檐下编织各类物件,她们被亲切地称为“摩梭织女”,相对于母系家庭,摩梭纺织是重要的劳动分配和收入来源;相对于走婚习俗,摩梭纺织彰显了摩梭女性的独立自主。随着时代的前进,摩梭人这个族群面临着种种困惑,但“ 劳动创造人类”摩梭纺织作为摩梭女性的一项重要劳动,更显意义重大。
摩梭小伙龙布
摩梭人几乎全民信教,他们既信奉自己的原始宗教(达巴教)同时也信奉喇嘛教。达巴教因巫师达巴而得名,与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教有密切联系,不过达巴教的发展比东巴教缓慢,其形态亦比东巴教原始,基本上保持着原始部落宗教的特征,没有系统的教义和经书,也无宗教组织和寺庙。生活在左所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基本信奉黑教也就是苯教,并在阿陆村建有雍中苯教寺院。
古村老爷子
成人礼是摩梭人一项非常重要的礼式,摩梭人于13岁就视为成年,女性行穿裙礼,男性行穿裤礼。未行成人礼的儿童一律以麻布长衫遮身,成年后男女衣饰就有所不同。男女在13岁以前穿长衫、系腰带,13岁行成丁花后,男女皆穿金边大襟衣,钮扣喜用银币和彩珠,钮扣在右边,颈项中心有领扣,右肩胛骨旁有一副,右腋下有两副,每副两颗。女性的金边衣内,还穿领和袖口为黄色或绿色的绸缎内衣。下穿百褶裙,裙布至少二丈四,多达三丈多,裙长至踝用各种彩线绣上花边。
木楞房玄关处的记忆
另,摩梭妇女还讲究首饰,头上加以牦牛尾做的假辫,尾上配有一大束彩丝线,以青黑为主,辫长4-5尺,挽成盘髻,配以彩珠串,彩丝束尾垂在左耳鬓,戴耳环,手镯,腰系红花色带,戴戒指,胸前配银链,耳环戒指以银质为多,手镯有银有玉;男子头戴宽边呢毡帽,上穿金边大襟衣,系腰带,配腰刀,下穿宽脚裤,长统皮靴,裤脚折放在靴筒内,扎上彩丝带。这与祖先是游牧民族有关系,是古代牧民的遗风,与藏族来往多了以后,摩梭男子的服装也就与藏族相似,有的也穿冲巴(即藏服)。成年后即有资格走婚,但一般在16岁后才开始走婚,不少摩梭女男更推迟至20岁后才首次走婚。
古村阿姨
史上元时南征时,为有效控制与发展征服地区文化与经济,元时在泸沽湖地区立左所喇氏土司,土司辖下设“匠户" 。匠户的来源有二,一是蒙古在长期征伐过程中虏获来的工匠以及被抑逼充当工匠的俘虏,另是从民间签发来的手工工匠和并非工匠的普通百姓。主要制作兵器、马帮器具、采盐晒盐、硝制羊毛毡服饰、种麻采麻织麻制作民族服饰......也有专门制作首饰的。从民国初时开始,随着外来文明的进入,左所喇氏土司特别的邀请了大理白族银器制作世家进入了自己的辖地,从那以后,摩梭民族服饰增加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一银饰。无论是摩梭人在成丁礼时(女孩会被赠予银手镯一对,男孩会被赠予以银制鞘的小刀一柄),还是神秘的走婚习俗里,银饰成为摩梭人最通行也是最有分量的“互赠礼品”。如今,摩梭传统匠人手工银器制品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极具收藏价值。
银匠
1943年,泸沽湖地区还处于半原始的状态,饱受文牍之苦的盐源县左所末代士司喇宝臣一方面为了与外界交流方便,另一方面希望把当时任西康省省长的刘文辉作为自己的靠山,他就请刘文辉帮忙物色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作为自己的妻子,在当时的雅安学校经过选拔,肖淑明如出 水芙蓉一般,脱颖而出。远嫁泸沽湖,在土司衙门里当上“掌印夫人”。那年,肖淑明才16岁。可她年少志高,作为当时的“和亲大使”,肖淑明执掌着摩梭土司的大印,管理着摩梭内部的事务,参与着摩梭部族的征战。此外她还把自己从成都、雅安带来的50本小学课本和一台脚踏风琴运用起来,在当地发展教育,被当地人称为之“当代王昭君”。
末代王妃画像
1950年,泸沽湖地区和平解放,六年后宣布废除土司制度,解放后,肖淑明的丈夫喇宝臣当了县政协副主席。西昌地区民族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58年,喇宝臣调任四川省民族常务委 员会参事,直到1978年去世。但肖淑明就没这么幸运了,1959年,她被划为“剥削阶级”而被捕,开始了长达10年的牢狱生活。1987年,肖淑明被摘掉了“剥削阶级”的帽子,恢复了名誉。虽然历经几十年的光阴洗礼,从汉区走到边疆从淑女到王妃,从王妃到囚犯,从辉煌走向没落,从少女走向中年,从中年走向老年。肖淑明历经了荣华富贵、艰难坎坷、平淡安静、充满传奇色彩的多彩人生。但是,肖淑明却对泸沽湖的山山水水充满了深深的眷念。于是,她留在了泸沽湖,分到了一块土地,学习耕种,供养四个儿女读书,成为了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她曾感叹:“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一代传奇,归于平淡,也许这才是幸福!
古村一瞥
花房
修建中的雍中苯教寺院
大山深处的阿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