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重温《美丽的阿诗玛》


如今可能很少有人知道,54年前,中国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画报《人民画报》,在1964年第一期的封面上刊登了一副漂亮姑娘的大头像:这就是电影《阿诗玛》的女主角杨丽坤;这也是《人民画报》第一次大胆用佳人丽影作封面。在全国当时就引起轰动,价值不菲的画报很快被抢购一空。

20.jpg
《美丽的阿诗玛》

《阿诗玛》是根据著名作家公刘的同名长诗,改编成的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这部讲述云南哈尼族爱情故事的主角阿诗玛,经过导演组在全国各地的反复挑选,最终年仅21岁的杨丽坤出演了阿诗玛。《人民画报》用做封面的这张照片,是新华社摄影记者刘恩泰在电影外景地抓拍的。摄影是非语汇性交流的一种形式。在最佳情况下,一幅照片可以把摄影师的思想和拍摄对象的情感传递给欣赏者。当一件艺术作品能触动观者的大脑和视觉时,人们就会投来更多赞许的目光。《美丽的阿诗玛》,拍摄于六十年代,当时的照相机和彩色胶片的运用,都需要过硬的基本功。照片采用人物近景构图,用大光圈制造出浅景深,人物焦点清晰突出,光影柔和自然。创作者充分考虑了“阿诗玛”独特美的意境,将服装、道具、化妆等造型元素都很好地包括进去,以达到神形兼备,形影相随,用增加符号性画面元素为人像摄影带来新创意。“阿诗玛”人物亲切、活泼、靓丽、纯洁,透过美丽的大眼睛,仿佛让人看到对生活充满期冀,对爱情充满憧憬,对亲人充满爱恋的哈尼族少女的天真可爱。


在自然环境中拍摄人像,可以更多地展现开放、灵动、活跃、自然的气氛。《美丽的阿诗玛》使用平拍视角,客观真实地再现人物和外景现场的特征,避免了由于仰拍和俯拍所造成的变形。一般而言,平视角度需要创作者根据拍摄对象的高度而定,这样才能更接近被摄者的视界。拍人像,看似简单,真正要拍出有内涵、有意境、有感染力、有冲击力的作品,并非易事。


出身云南的杨丽坤,是一名优秀的彝族舞蹈演员。电影《阿诗玛》的拍摄曾经屡遭磨难,在拍摄之中,有宣传文化领域的左倾人士就公开指责影片宣扬“资产阶级恋爱观”,指责杨丽坤是“资产阶级小姐作风”,影片刚一拍完,就陷入一连串的批头中。在已经安排全国公映的前夕,《阿诗玛》因其“不歌颂社会主义革命的大好局面,为死人作传”、“宣传爱情至上,充满资产阶级情调”而被停止发行,拷贝封存。自古红颜多薄命。惊涛骇浪般的政治斗争,最终使杨丽坤这位无辜的演员精神受到严重刺激,噩梦缠身,精神失常。当年还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1978年,杨丽坤才被宣布平反昭雪。2000年她病逝上海,一代佳人陨落,热爱她的众多群众纷纷自发地的前往缅怀悼念。遗憾的是,杨丽坤本人还没有亲眼看过《阿诗玛》这部电影;欣慰的是,《人民画报》有勇气抢先刊登“阿诗玛”的照片,将杨丽坤的美丽和善良永远留在了人间。


半个多世纪,重温《美丽的阿诗玛》,令人感慨不已。

摄影|刘恩泰
 Photos by Tonkeg'S 朋友圈|撰文:姚伟民
25

打赏作者姚伟民X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喜欢,就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