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藏高原古羌人盛衰的历程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羌人是我国西部地区—个古老的民族,也是华夏族的重要来源。古史传说中的炎帝、大禹等等都与羌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史籍中关于青海羌人即西羌的叙述是从公元前5世纪羌人领袖无弋爰剑的传说开始的。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公元前5世纪,—名在秦国做奴隶的羌人无弋爰剑从秦国脱逃西奔,途中藏入山洞,追逃的秦兵便纵火烧洞。性命攸关之际,突然间—个巨大的虎形身影闪现,挡住了熊熊大火,无弋爰剑得以不死。无弋爰剑获救后,与—位被割了鼻子的女人邂逅,并与之结为夫妻。夫妇俩相伴西行,最终到达河湟地区,当地羌人知道了无弋爰剑神奇的逃亡经历,十分敬畏,便推举他做了首领。无弋爰剑于是将自己在秦国时学到的农牧生产技术传授给当地的羌人,受到大家的敬重和信赖,归附的人也越来越多。无弋爰剑之后,其子孙也世世代代做西羌部落的首领。


青藏高草古羌盛衰的历程


羌人初兴公元前4世纪,青海河湟地区的羌人经历了一次民族大迁徙活动。当时,秦国的势力不断向西拓展,兵锋抵于渭水之源(今甘肃渭源地区)。受秦国咄咄气势的威逼,河湟羌人纷纷向外迁移,其中,无戈爰剑的曾孙印率所属羌人远徙至今西藏境内,自后杳无音讯,后人多将这支羌人与藏族起源联系在一起,更多的羌人则向西南即今甘南、川西北及滇西北一带流徙,秦汉时生活于这些地区的越弋羌(牦牛种)、广汉羌(白马种)、武都羌(参狼种)等都是南迁河湟羌人的后裔,而这些羌人多与当地土著交融结合,对西南地区的民族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西南地区不少民族,如彝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等都与羌人有历史渊源关系。大规模的迁徙之后,留在河湟的只有无戈爰剑的孙子忍和舞。《后汉书·西羌传》中说:“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人兴盛,从此起矣。”


西汉羌人秦汉之际,匈奴单于政权崛起于大漠南北,匈奴劲骑四面出击,东破东胡,西走月氏、乌孙,北服丁零,南并楼烦、白羊,控地东尽辽河,西逾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界长城。西羌各部也多受匈奴贵族的控制与奴役。汉初,受匈奴贵族裹胁和驱使,再加上经济掠夺动机,羌人部落就常常袭扰汉朝的西部边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的汉朝一改过去妥协退让政策,对匈奴开展反击战。在西北地区,汉军将匈奴势力逐出河西走廊,不仅打通了汉朝进人西域的通道,而且也阻隔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亲匈奴的西羌先零与封养、牢姐等种落解仇结盟,合兵10万人,进攻汉朝边城令居(今甘肃永登境内)、安故(今甘肃临洮西南)及袍罕(今甘肃临夏)等,匈奴也在东边遥为呼应,攻人五原(今内蒙古河套一带)。汉武帝遂派将军李息和郎中令徐自为统兵10万进行讨伐,湟水流域诸羌大多归附汉朝,其酋豪也受封为王、侯等,一部分则退往环湖地区。战事结束后,汉朝一方面开始往湟水流域移民,另一方面则设置护羌校尉,统领羌人各部,处理边地事务。


但匈奴贵族并不甘于失去对河湟羌人的控制,一些羌人部落也谋求重返河湟故地,所以双方不时联络。其中先零羌受匈奴鼓动,准备与其他一些部落结盟,共同寇扰汉朝边塞。汉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西汉朝廷委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领兵到河湟地区巡视边情,控制局面,安羌保塞。但义渠安国却使用欺骗手法,诱杀了先零羌酋30多人,并纵汉军击杀先零部众千余人。义渠安国此举激起羌人各部的愤恨,一时诸羌并起,攻打金城(今甘肃省兰州西)等郡县,反叛汉朝。面对突然恶化的局势,通晓羌情的老将赵充国主动请缨,于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统兵6万西进河湟,平服诸羌。


青藏高草古羌盛衰的历程


为了巩固汉朝在河湟地区的统治和为长期经营作打算,赵充国上奏朝廷,在河湟地区罢兵屯田。从汉军及随军人员中留下一部分,就地从事屯田开发和建设活动。在赵充国组织下,一万余军民在湟水沿岸地区开田浚渠,修筑路桥、乡亭。屯田之举,不仅减少了朝廷军政开支,而且大大促进了河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边塞防御力量。先零羌及少数附庸部落眼看再也掀不起大的风浪,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归降,其酋豪多人受封为王、候、君等。这一年,汉朝还专门设置了金城属国,安置一部分归降的羌人,由属国都尉直接管理。

随着羌人的归附以及屯田移民的进行,为汉朝在河湟地区的郡县建置创造了条件。神爵二年开始,汉朝在湟水流域陆续建立了金城郡所属的允吾(今青海民和境内)、破羌(今青海乐都境内)、临羌(今青海湟源境内)、安夷(今青海平安境内)4个县,后来,金城郡治也迁到了允吾。到了东汉时期,从金城郡分设西平郡,辖破羌、临羌、安夷及西都县(今青海西宁市)等,郡治西都,允吾仍然为金城郡治。


西汉末年,人民反叛,社会动荡,边地不宁。青海地区的羌人也纷纷反汉,河湟一带郡县都为羌人所有。东汉建立后,在平服诸羌的同时,重新设立护羌校尉,并逐步恢复了河湟地区的郡县建置。同时,还把大量战败或降服的羌人内迁到天水、陇西、扶风三郡,与汉族杂处。此后,凡羌人战败归降者,东汉政府就往往采取内徙的政策,使得羌人遍于西北各郡。 羌人起义东汉时期,作为资源有限的游牧民族,羌人部落依然保持着对外掠夺的传统,汉朝沿边甚至内地郡县常常受到他们的攻击,这成为东汉王朝对羌人采取军事防范和打击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如何正确处理好与羌人的关系,如何通过政治的途径维护边区的稳定,在政治黑暗的东汉一代,未见良策。所以,东汉一代,羌人起义反抗活动此起彼伏,未曾平息。其中大规模的主要有以下几次:


第一次是在建初二年(77年)到永元十三年(101年)。建初元年,安夷县吏强夺卑淌羌妇为妻,结果县吏被羌妇之夫所杀。安夷县令领兵追捕羌夫至塞外,卑淌部众惧怕被牵连问罪,群起击杀县令,并联合勒姐、吾良两部起兵反汉。烧当酋豪迷吾乘势而起,联合卑淌、烧何、封养、当煎、当阗等掀起了大规模的起义。这场斗争前后延续20多年,历经9任护羌校尉,才被平息下去。


青藏高草古羌盛衰的历程


第二次起义是在永初元年(107年)至元初五年(118年)。此次起义是因为东汉王朝强征金城、陇西及汉阳三郡羌人远赴西域作战而引发的。起义羌民不仅在边郡连败汉军,而且还深人到河东、河内等郡活动,战火延及14郡,汉军不能抵御,以至于汉廷下令将各边郡迁于内地,并采取破屋毁财的强暴手段,让那些留恋故土的百姓也一同随迁,不堪忍受的汉族人民因此与起义羌人联合,共同反抗汉朝统治者,进一步扩大了起义声势。在斗争过程中,先零酋豪滇零还自号“天子”,建立年号,封官授印,以丁奚城(今宁夏吴忠境内)为都,一度建立了政权。


第三次是在永和四年(139年)到永嘉元年(145年)。永和四年,东汉朝廷以来机为并州刺史,刘秉为凉州刺史,两人都是性情刻虐的酷吏,到任后,对境内羌人“多所扰发”,导致羌人反叛。起义中,边塞诸羌和内迁羌人呼应联合,在河湟、河西、关中等地连挫官军,甚至焚毁了皇家园陵,还迫使汉朝将安事实上和北地两郡内迁。


青藏高草古羌盛衰的历程


第四次是在延熹二年(159年)到建宁二年(169年)。延熹二年,东汉政府任用以杀戮著称的段颍为护羌校尉,他一到任,就激起烧当、烧何、当煎、勒姐诸羌的反抗,塞内羌人也纷纷响应。起义延续了10年之外。东汉时期,羌人的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汉王朝。为镇压和平息羌人起义,东汉王朝“驰骋东西,奔救首尾,摇动数州之境,日耗千金之资”。尽管羌人起义最终被平息,但“寇敌略定矣,汉祚亦衰焉”。战事所及,社会动荡,经济残破,民生凋敝,哀怨之声,处处不绝。西北各郡百姓更是直接承负了巨大的战争代价:“农功消于转运,资财竭于征发。田畴不得垦辟,禾稼不得收人,搏手困穷,无望来秋。百姓力屈,不复堪命。”战争也夺去了无数士兵的生命。加上各级将官私吞军资,不恤属下:“士卒不得其死,白骨相望于野。”


面对东汉王朝强大的国家力量,羌人们表现出了无所畏惧的反抗精神。但在打击了东汉统治者的同时,羌人也不断地遭到杀戮。数百成千的杀戮数字在史籍中可谓屡见不鲜。特别是东汉后期,曾两任护羌校尉的段颍认为羌人屡服屡叛,“难以恩纳”,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长矛挟胁,白刃加颈”。段颍前后两任,不到10年之间,对羌作战大大小小180次,杀戮38000余人,掳得马、牛、羊等43万匹(头、只)。


青藏高草古羌盛衰的历程


东汉一朝对羌人而言,是一个极端痛苦的动荡时期。经历了一场历史浩劫之后,河湟地区已经不再是羌人活动的中心地区,除大批羌人迁居内地之外,青海地区羌人的活动则主要是在地广人稀的高海拔游牧区。


至4世纪初期,鲜卑吐谷浑部进人青海草原地区,控制羌人各部为其臣属,在吐谷浑主导下,逐渐形成羌浑不分,羌浑一体的格局。7世纪中期,吐谷浑为吐蕃王朝所灭。原吐谷浑所属的许多羌人部落纷纷内迁,请求唐朝的保护,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游牧于甘、青、川交界的河曲地区的党项羌。这一支羌人后来辗转迁徒到宁夏地区,于11世纪建立了西夏王朝。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占领河湟地区,直到9世纪中期吐蕃亡国。在吐蕃王朝统治时期,强制实行蕃化政策,青海地区吐谷浑、羌及汉等各民族多被同化,加人到吐蕃即藏民族共同体中。从此,羌人便逐渐从青海地区销声匿迹,青海作为羌族的摇篮和曾经的故乡,只成了一个十分遥远的历史记忆。


 Photos by Tonkeg'S Story|编辑:Ta的故事


0

打赏作者Ta的故事X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喜欢,就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