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菩萨(705—803),梵文:Kshitigarbha,音译“乞叉底蘖婆”。唐时新罗国王支属,本名金乔觉,农历七月三十圣诞。出家后游方来唐,行至池州九华山,见山峰峦叠起,是修道的好去处,即择九华山谷中平地而居,潜心修行。相传金乔觉至九华山时虽已过六十岁,却身体异常健壮,“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后一村民入山,见其孤然闭目,端居石室,甚为感动尽相告知,遂相与为之构建禅宇。德宗建中初,池州刺史张严移旧额奏请置寺。金乔觉卒时年近百岁,尚能诗。
(地藏王菩萨)
地藏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月身宝殿,俗称“肉身塔”。另据《宋高僧传》《重僧搜神记》等称,金乔觉“趺坐函中,遂没为地藏王”,过了三载,“开函视之,颜色如生,舁之,骨节俱动,若撼金锁焉,遂名金地藏”。
(金地藏-持钵)
因其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也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道场。由于当地人们对地藏菩萨的信仰,金地藏在民间也越益流行。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九华山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地藏王菩萨-骑狮)
地藏王菩萨作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在《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中所说的大菩萨,因其与阎浮提有大因缘,佛在此经中将众生托付于此菩萨。与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一起,深受世人敬仰。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其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大愿为世人熟知,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以与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相呼应。
(地藏王菩萨-汉风)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释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为幽明怙主,使世人有亲者,皆得极本荐亲,共登极乐世界,地藏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宏大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曾立下度尽六道中生死流转的众生的大愿,故而常现身于人、天、地狱等六道之中,而有六地藏之称,于是也有了六种不同的名号与形象。《地藏菩萨仪轨》《地藏菩萨十轮经》等记,地藏菩萨在无佛的“五浊恶世”(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济渡众生,为了让众生能深信因果,归依三宝,所以显示出家僧人相。“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
(地藏王菩萨-九华山法身相)
金地藏菩萨六种相
檀 陀 地 藏:“檀陀”是一种人头幢,其形象为左手持人头幢,右手结甘露印,专门救助地狱道众生;
宝 珠 地 藏:左手持宝珠,右手结甘露印,专门救度饿鬼道;
宝 印 地 藏:左手持锡杖,右手结如意宝印,专门济度畜生道;
持 地 地 藏:左手持金刚幢,右手结施无畏印,专门济度阿修罗道;
除盖障地藏:左手持锡杖,右手结与愿印,为人除掉八苦之盖障,专门济度人道。所谓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为苦谛所摄;
日 光 地 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结说法印,照天人之五衰(天人将死时现五种衰相)而除其苦恼,专门济度天道。
地藏菩萨像还常有以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为坐骑的,名号曰:谛听,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乃九华山镇山之宝。地藏殿的胁侍为金乔觉修道时曾资助过他的闵姓山主及其儿子,二人后来皆随金乔觉出家,九华山成了地藏道场后,他二人也被塑成了地藏菩萨的胁侍。
(地藏王菩萨-彩塑法相)
地藏王菩萨心咒
汉译:唵,呵呵呵,唵萨摩蒂,娑呵
音译:音译:ong hehehe ongsamodi suohe
地藏王菩萨与我们生存的娑婆世界众生缘分很深,其本愿功德广大不可思议。常诵地藏菩萨心咒,如《地藏经》中云:“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溢,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